发布时间:2023-09-05浏览次数:914
中新社纳尔逊·曼德拉湾12月7日电 题:为何看好中非茶文化交流前景?
——专访南非茶文化专家、青年侨领陈武
随着中非文化交流深度和广度的日益丰富,作为中华文化代表之一的茶文化同样走进包括南非在内的非洲大陆,吸引了大批非洲“粉丝”,中南以及中非茶文化交流随之大幅升温。南非茶文化专家、中非茶文化交流使者、南非青年侨领陈武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畅谈中南以及中非茶文化保护交流的意义及前景。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中非茶文化交流的历程。
陈武:中非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回溯千年,中国的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各地,并在此期间到达非洲沿海各国。我们可在东非沿海各国的博物馆内,找到有关中国及中国茶的文物。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让非洲人民得以接触到这一东方神奇植物,双方由此结下了超越千年的不解之缘。
2021年11月,观众参观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绿色黄金——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茶叶贸易”展览。蒙钟德 摄
非洲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独特,饮茶非常必要,非洲人民普遍认为饮茶对身体健康大有好处。但由于当时的气候和运输条件所限,非洲仅有极少部分人有机会接触茶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动,19世纪后半叶欧洲人逐步将茶树引进非洲,并在此生根发芽,茶树意想不到地在非洲大陆获得了蓬勃生长的机会,并由此带动了属于非洲的茶产业。
迄今,肯尼亚已与中国、斯里兰卡、印度成为四大产茶国,茶树的广泛种植带动了非洲的经济。茶叶也更加普遍地走进非洲寻常百姓家。这里的人们喜欢茶,珍惜茶,每天在固定时间饮茶成为很多非洲人的习惯。
2018年12月,中国美食之夜亮相南非自由州省“鲜花节”。图为现场的中国茶艺展示。王曦 摄
中新社记者:中非茶文化交流的意义何在?
陈武:非洲目前最引以为豪的茶产品之一,是来自肯尼亚的“野毫”。这种茶的种植方法、制作方法和中国茶几乎相同,味道也类似于中国的福鼎白茶,但非洲独特的自然条件又孕育了独特的风味。“野毫”在2021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出人意料地获得了极大关注,并由此带动了肯尼亚一股“中国茶潮流”。
如今在内罗毕,中式茶馆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很多非洲人都会用中国茶具泡中国茶,这一过程无疑推动了中非之间茶文化的交流。一片茶叶,让非洲人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继而是热爱,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习惯与认同。
可以说,茶起源于中国,但如今在非洲同样获得了蓬勃生长的机会,并在此间让中国与非洲紧密联系在一起。更为难得的是,当非洲茶回到它的起源地中国时,一座中非友谊桥梁就此诞生,书写下中非友谊的佳话。
2023年10月,中国成都(秋季)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展示的茶具。安源 摄
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中非茶文化交流的问题有哪些?
陈武:中非茶文化如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流于表面,难以深入。例如在非的各种场合中国文化展示中,茶文化都是一个重要内容。但每次的展示内容较为雷同,形式也较单一,极容易给非洲人民留下“中国茶文化是一场好看的秀(show)”的印象,这显然与我们的初衷不符。
当然,这与非洲的经济条件尚不发达有着极大的关系。在非洲,茶依旧是一种较为昂贵甚至奢侈的日用品,非洲人民由于收入条件所限,尚无法大规模且多样化地品尝、接触到茶产品。而中非茶文化交流过程中,茶产品的内容又相对单一,且展示内容较少,无法从根本上让非洲年轻一代接触到茶文化的本质和精髓。
在我看来,中国国内目前很多新颖甚至是新奇的饮茶方式颇受年轻人喜爱。这一点值得中非茶文化交流工作者借鉴。让茶文化的呈现更为年轻化、低廉化、方便化,有望使中非茶文化交流吸引到更多年轻“粉丝”。就这一点来说,咖啡文化在非洲大陆的普及,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
2018年8月,来自江苏的茶艺表演者在香港第10届国际茶展上表演茶艺“金玉茶缘”。张炜 摄
中新社记者:中非茶文化交流未来前景如何?
陈武: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作为文化交流重要组成的茶文化,其前景值得期待。
近年来,随着非洲对于中国文化需求度的不断加大,茶文化将更为广泛地融入非洲各个角落,而茶文化的展示极为多元,例如一场茶艺演出,基本能够涵盖到中国音乐文化、美术文化、诗词文化等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以茶为媒介的文化交流将成为未来非洲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无疑是个极大利好,将对弘扬中国茶文化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并将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进非洲以及世界各国或地区。
2023年3月,浙江杭州,茶农翻炒西湖龙井茶青叶。钱晨菲 摄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相信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下,中南及中非的经贸合作将不断深入。茶作为双方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将逐渐成为推动文明交流与互鉴的重要载体。(完)
陈武,青年侨领,东开普省和统会副会长,南非著名茶文化专家、中非茶文化交流使者。
中新网郑州12月7日电 (记者 刘鹏)医保基金被称作老百姓的“看病钱”“救命钱”。近年来,为切实维护医保基金安全,河南省持续严打各类欺诈骗保行为,自2021年以来,破获欺诈骗保案件31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029人,追回医保基金5978.91万元。
7日,在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的“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河南省医疗保障局副局长罗文阁通报了上述消息。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刘鹏 摄
一直以来,医保基金领域话题备受社会关注。发布会上,罗文阁就河南省监管、维护医保基金采取的具体举措进行通报。她说,河南省医保局始终将加强医保基金监管、维护基金安全作为重要任务,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此间不但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基金监管重大行动、重大案件的查处工作,同时联合公安、卫健、财政、审计等部门,常态化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工作,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为、重点药品耗材等,以国家转办的“虚假住院”疑点线索为突破口,采取联合办案、以上查下、异地查办等方式,严查深挖涉及医保基金使用的违法违规问题。
据通报,自2021年以来,河南省共排查定点医疗机构5979家,破获欺诈骗保案件312起,关停医疗机构49个,抓获欺诈骗保犯罪嫌疑人1029人,追回医保基金5978.91万元,发挥了强大震慑效应。
与此同时,河南还持续开展规范使用医保基金行为专项治理,采取日常巡查、交叉检查、飞行检查、重点抽查等形式,实现对统筹地区和基金使用主体的全覆盖。近五年来,全省共累计检查定点医药机构21.06万家次,处理8.58万家次,拒付追缴医保基金42.7亿元,行政罚款1.16亿元,有效促进了医药机构的精细化管理,巩固了基金安全防线。
为营造浓厚的监管氛围,河南省连续4年开展了打击欺诈骗保集中宣传月活动,持续提高群众医保政策知晓率,增强依法维护医保基金安全的意识。其间还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医药机构代表、参保群众等社会义务监督员1500余名,公布了19个统筹地区的举报投诉电话,查处投诉举报案件1100余件,曝光典型案例2275起,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维护基金安全的强大合力。
罗文阁称,下一步,河南省各相关部门将持续加强协调联动,共同构筑医保基金监管制度体系、协同治理、行业自律、信息技术、社会监督“五道安全防线”,守护好、管理好、使用好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完)